赛道竞争对手分析系统 大圣电商圈子玺承 百度网盘下载
人品问题归根到底是个修养问题。“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句老话已然将人品与欲求之间的关系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人生在世,欲望无穷,究其要者,大抵不外乎“名利”二 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 所垂涎不已的大富大贵,亦可以为“名利”二字所囊括。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疽古人对人生经验的总 结,可谓入木三分。因而讲到人的品行高下问题,必须与人 的欲望追求联系起来。
赛道竞争对手分析系统 大圣电商圈子玺承 百度网盘下载
儒家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倡导人生“三不朽”,即“立 功、立德、立言”。儒学并不反对人的欲求,只是主张须求 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 必于是(《论语•里仁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也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轮 语•述而篇>)
道家是主张独善其身的。道家学说的要旨是:“处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了 (徳德经•第一章》)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 子都主张“无欲”,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世人热 衷于追求功名利禄持否定态度。“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了 (谴德经•第二章》)乃是 道家所期盼的理想社会。老子的提醒是从哲学的高度来谈论 人生观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 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徳德经,第四十四章>)
不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不论是儒学还是道学,一经与污 浊的世俗社会相结合,便被那些卑鄙无耻、熙熙攘攘的名利 客们拿来断章取义、为其所用,儒家的积极有为与道家的清 静无为的主基调都变得面目全非,竟然使后人很难从几千年 的时空转换中找出多少真正具有儒家或道家之风貌的品行高 洁之士来。
在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杰出人物中,有个名叫李泌的 人,称得上是一个异数。
李泌,字长源,西魏太保、八柱国、司徒李弼之六代 孙,唐吴房令李承修之子。早在其祖上李弼时,便举家从辽 东襄平迁居长安。出生在长安的李泌聪慧过人,从小就受到 了良好的教育,“七岁知为文”,小小年纪便表现出过人的 天赋。
开元十六年(728年),历史给小李泌提供了一个难得 的机会。是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召集全国各地的饱学之士,
前来宫中筵讲辩论。与会者中有一个名叫员俶的九岁少年, 在筵讲中语惊四座,引起了李隆基的注意,李隆基便问他: “童子中还有没有能赶得上你的呢?”员俶便向皇上推荐了一 个人,此人便是他的表弟李泌。李隆基好奇心大起,立即下 令召李泌进宫。
李泌来到宫中时,玄宗李隆基正与燕国公张说观弈,便 让张说出题考考李泌的才能。张说乃一代名家,领命后一面 瞩目棋局,一面随口说出“方圆动静”四个字。李泌要求有 所提示,张说便说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 静若棋死。”话音甫落,李泌即朗声回答说:“方若行义, 202 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张说一听,大为惊奇,
当即向玄宗表示祝贺,恭喜朝廷得一神童。玄宗对李泌大加 夸奖,赐其束帛,并敕令李泌的家长,着意调教李泌。
年方七岁的小李泌,经皇帝李隆基的金口夸奖成了小神 童,朝中的大臣们竞相邀请他前去作客。宰相张九龄也非常 喜欢李泌,经常把他召到自己的身边来,李泌因此而成了宰 相府的常客Q
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的关系很好,而严挺之与萧 诚秉性不同,生性刚直的严挺之厌恶萧诚为人的谄佞,便劝 告张九龄不要和萧诚多交往。一次,张九龄在府中想起了此 事,便自言自语地说道:“严挺之这个人太过苦劲,而萧诚 其人软美可喜才要让人去请萧诚前来,不意站立在_旁 的李泌“率尔”说道:“您出身布衣,以直道一路做到了宰 相,难道也会喜欢软美谄媚之人吗?”张九龄闻言大惊,对 李泌肃然起敬,“改容谢之,因呼小友了 (衝唐书•列传 第六十四})由“神童”而成为当今宰相的“小友”,李泌的 见识明显增长了不少,名气又提升了许多。
早熟的李泌并没有像历史上的一些人那样“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也没有因为与朝中权贵重臣来往较多而产生非 分之想。随着学问和阅历的增长,眼界也随之开阔,李泌 把精力主要用到了博览经史上,尤其对《易经}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随着对 賜经)的着迷,他的注意力和兴奋点 转向了名山大川,在华山、嵩山、终南山之间纵情游历, 遍访世外方家,仰慕不老之术。因而,从年轻时起,李泌 便一身道装,一双草鞋,独身,食素,不治田产,过得逍 遥自在。官场的热闹,仕途的喧哗,金钱美女,锦衣玉食, 都未能打动李泌那颗年轻的心。史称其:“操尚不羁,耻 随常格仕进。” “博学,善治 賜》,常游嵩、华、终南间, 慕神仙不死术。”
到了天宝年间,李泌从河南嵩山来到京师,向玄宗皇帝 进献 废明堂九鼎议)。玄宗当即召见他,并让他宣讲 佬 子》,“令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于是,李泌留在了朝 中,与太子李亨朝夕相处。太子李亨对李泌的学识为人十分 佩服,经常称呼其为“先生”。
人生在世,最难避免的恐怕就是居心叵测者莫名的妒 忌。李泌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皇帝对他有好感,宰相对他 很欣赏,太子称他为先生,这一切恰恰就是居心叵测者妒火 攻心的充分理由。靠着有个好妹妹杨玉环爬进权力中心的宰 相杨国忠,妒忌李泌的才华,认为李泌是个潜在的威胁。而年 轻的李泌血气方刚,亦曾赋诗讥请过杨国忠、安禄山等朝中 权奸。于是,杨国忠便借题发挥,以李泌讥讽时政、讥谴朝中 大臣为名,奏请唐玄宗将其逐出京城,外放安置于薪春郡。
当厄运来临时,李泌未做任何解释,便来到了嶄春郡。 随后,他又借故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逍遥自在地过上了 自己的隐士生活。
仕途有如登山。当一个人正兴致勃勃走得起劲的时候, 突然被人从高处挤了下来,心中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就在 常人一定心有不甘,要进行抗争的当口,李泌却选择了逆来 顺受,坦然地接受了杨国忠处心积虑的诬栽,进而一步到 位,潜遁深山,隐居修道去了。
李泌的异乎常人,在后来的一系列重大变故前充分展现 了出来。
天宝末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安禄山、 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从根本上打乱了大唐王朝的政治格局和 走向,玄宗李隆基在安禄山大军的咄咄攻势下手足失措,仓 皇出逃,接着发生了著名的“马嵬之变、此后,心胆已破的 李隆基继续向西逃亡,而授命太子李亨北巡领导平叛。北巡 的军队行至灵武时,李亨在人们的拥戴下即位,史称肃宗。
在天下大乱、政局震荡不已的危急时刻登上帝位的肃宗 李亨,即位后最为渴望的便是能将一大批治国才俊罗致身 边。于是,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先生”李泌,下诏请李泌 前来。李泌人在深山,心忧天下,接诏后立刻出山,来到了 灵武0
李泌的到来令肃宗欣喜若狂,当即与之畅谈。听了李泌 高瞻远瞩的议论以后,肃宗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便将李泌 留在身边,为其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入议国事,出陪舆 辇。”肃宗视李泌为自己的主心骨,几次要任命他为宰相, 均被李泌所坚辞。李泌诚恳地对肃宗说道:“陛下以宾友的 身份待我,已经让我成了天下人所共羡的人物,贵于宰相。
为何一定要让我挂上宰相的头衔呢?”于是,李泌仍然以 “宾友”的身份与肃宗形影不离。时间一长,人们便知道了 这个秘密。当李泌与肃宗在一起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人们 便远远地指着他们说:“那位穿黄袍的,是当今圣上;那位 穿白袍的,便是山人李泌李亨听到这些议论后,便以此 为理由,劝说李泌脱去白袍,换上紫袍,下令赐李泌金辇, “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肃宗还动情地对李泌说道:“卿 当上皇天宝中,为朕师友,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三人,资 卿道义(d日唐书•列传第八十》)
李泌在辅佐肃宗平叛期间,居功至伟。他帮助肃宗制定 了平叛方略,提出了 “全线出动,以逸待劳,先取范阳、捣 毁叛军巢穴,然后全歼叛军、收复两京”的作战方略。肃宗 一度认可了这一方略,但是到了后来又放弃了这一方略,改 以全力收复两京为首要目标。作战方略的改变使官军收复两 京的时间提前了,但却让叛军的实力得以保存,结果让战争 延长了几年,使人民蒙受了更多的苦难。
李泌的另一个业绩是在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人选上,力荐 广平王李俶(后改名为李豫)。肃宗有两个儿子,广平王李 俶是其嫡长子。在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人选上,肃宗一度属意 其爱子建宁王李儘。在与李泌商量时,李泌坚决主张由广平 王李俶来统帅天下兵马。李泌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 广征博引,提醒肃宗牢记“玄武门之变”的前车之鉴,三思 而后行。肃宗这才改变主意,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 元帅。
作为心腹智囊,李泌劝说肃宗改变了许多不理智的决 定。除开天下兵马大元帅人选一事外,李泌还经常以战略家 的眼光对肃宗进行提醒和劝告。天宝年间,李林甫是深受玄
宗器重的宰相,李亨当时虽然是太子,也饱受李林甫的构陷 迫害。李亨即位后,每当回首往事,便对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恨得咬牙切齿,几次要下令挖掘李林甫的坟墓,焚骨扬灰, 以泄其愤。李泌多次劝谏,提醒他当前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平 定安史之乱,拯救大唐王朝。为此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共同对敌,而不应为别的任何不急之务。在李泌的耐 心劝阻下,肃宗才从大局出发,暂时放下了泄愤,将精力用 到了平叛上面。
至德二年(757年)秋,官军收复了都城长安,随后又 收复了洛阳。就在朝廷上下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李泌 206 却出人意料地要求肃宗兑现诺言,允准他离开朝廷,结束眼
— 下尊贵无比的“白衣宰相”生涯,归隐林泉,再做“山人”。
李泌的这个决定,大大出乎肃宗的意料。肃宗一再做工 作,要求他留在朝中,共享荣华富贵。无奈李泌去意已决,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恳请肃宗成全。肃宗迫不得 已,只好应允李泌所请,同意他重回衡山,下令让郡县官员 为其在山中修建房屋,并赐给其三品官员的俸禄。就这样, 李泌在功成名就之后飘然隐退了。
李泌之所以在别人选择向前进的当口,选择往后退,是 由于他在朝廷表面的祥和之中,敏锐地看出了潜在的危机。
肃宗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组建了自己的班 底,一些原来名不见经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迅速出人头 地,成了朝廷中的实力派。宦官李辅国和张皇后就是这样的 实力派人物。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一现象。 李辅国和张皇后都曾在李亨由太子而登基称帝的过程中出谋 划策,共度时艰,建立了汗马功劳。李辅国原名李静忠,他 少年时自阉入宫,长期服侍玄宗李隆基的大太监高力士,直
白衣宰相
到四十八岁时才调到太子李亨宫中饲养马匹。突然爆发的安 史之乱,给这个原本前景黯淡的饲马宦官提供了一个千载难 逢的机会。李辅国抓住机会在“马嵬之变”后首先向太子 李亨献计,建议李亨与玄宗分道而行,率领一部分将士北上 朔方,领导平叛战争°大军到达灵武后,又是李辅国向李亨 建议:“即帝位,以系人心了其两个建议对李亨来说都是 至关重要的,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成了肃宗最为信赖的家奴。 “肃宗即位,擢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以心腹委 之,仍赐名护国,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 “从幸凤翔,授太子詹事,改名辅国。”(《旧唐书.列传第一 百三十四>)
张皇后原本是太子宫中的一位“良娣”,安史之乱爆发 后玄宗李隆基无奈西巡,与李亨一起随驾的张良娣在“马嵬 之变”后,与宦官李辅国一起力劝太子不要再跟随玄宗西 逃,应当留下来领导平叛,张良娣还将此主张当面禀告了玄 宗。在太子李亨北巡奔赴灵武途中,她的表现又让李亨感动 不已:“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了于是,肃宗即 位后,她即被册封为淑妃,随后又被册封为皇后。
张皇后、李辅国在肃宗眼里,皆是最为可靠的亲信,因 而将很大一部分权力交给了他们。权力这个东西最能勾起人 们的贪欲和野心,这两个小角色重权在握后,立刻变成了令 人望而生畏的野心家。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此二人又结成 同盟,“持权禁中,干预政事。”为了消灭可能的对手,张 皇后在肃宗面前多次陷害中伤建宁王李儘,致使其含冤而 死。随后,二人又频频出招,意欲对太子、广平王李俶下毒 手。李泌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在竭力调和皇室内部矛盾的过 程中,已经领教此二人的心机、手段。他明白,肃宗对自己
的恩宠信任,必然会引起二人的妒忌,如果继续留在朝中, 自己必然会成为他们所诬陷的对象。因而才决意知难而退, 以求自我保全。
从至德二年到大历三年(768年),年富力强、精力充 沛的李泌优哉游哉地在衡山修道,过了 11年舒心日子。在 这期间,肃宗死了,太子李豫即位,史称代宗。代宗对李泌 应该是最了解了:当年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就是李泌为他争来 的;这位“白衣宰相”还是他这位大元帅帐下的行军司马, 经常为他出谋划策,调兵遣将;他和张皇后、李辅国之间的 矛盾纠纷,也需要由李泌来居间调停。李泌在肃宗时期为朝 廷所做的一切,代宗是最大的受惠者。
大历三年(769年)四月,李泌奉诏入朝。到达京师 后,李泌发现代宗已经专门为他在蓬莱殿侧修建了一座书 院,并打算让他担任宰相。尽管李泌知道代宗是真诚的,但 是他还是坚决推辞,认为自己不宜担当宰相的重任。李泌还 想与从前一样,以一介山人的身份,来朝中帮一个时期的 忙,然后再返回山林潜心清修。然而,李泌自己做梦也没有 想到,此次来京后,他潜心习道的理想便彻底结束了。
大历三年端午节这天,朝中的大小官员门按照惯例都前 来向代宗敬献礼物,李泌却没有任何表示。代宗询问其故, 李泌说他身居宫禁,从头到脚的穿戴皆是陛下所赐,只有一 个赤条条的身子是自己的,故此无可奉献。代宗便要求李泌 贡献自己的身子给朝廷,并强令他食酒肉,娶妻室。李泌无 奈,只得自毁多年的节守,由食素而食酒肉,由独身而娶妻 室,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
如此还俗,李泌很是无奈。李泌经常受到代宗的召见垂 询,与之议论军国大事。但他仍想保持从前的“宾友”身 份,不仅不做宰相,而且不想担任朝中的任何职务。
尽管李泌压根儿就不想做高官,但朝中利益关联者们却 不这么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鹅雏竟未休”,乃是历 朝历代名利客们的通病。孜孜于名利的政客们,总是习惯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而君子便常常在不知不觉之 中就成了宵小们所处心积虑要算计的对象。当时朝中的宰相 元载,便是一个典型的心胸狭窄的小人。代宗对李泌恩宠有 加,使元载心中忐忑不安,于是他决意设法挤走这个潜在的 210 对手,遂多次中伤李泌。代宗思虑再三,决定把李泌外放到 — 江西,做江西观察使魏少游的参佐。有意思的是,李泌临行 前,代宗把他招至大内,推心置腹地告诉他说:“元载不能 容卿,朕想让爱卿到魏少游那里去暂避风头,俟朕除掉元载 后,再请你回来
七年之后,代宗才处决了元载。次年,李泌被请回朝 中。
不过,李泌此次入朝,并未能停留多久。正像那句古诗 所言:“才高人共妒,过洁世同嫌和元载一样,继任宰 相常兖也把李泌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总是在代宗面前说他 的坏话,代宗被迫再次考虑其去留问题。虽然代宗对李泌的 为人比谁都了解,但政治总是使人认识错位,需要就是一 切。在反复权衡之后,代宗选择了常兖,而放弃了李泌。于 是,李泌再次被外放,“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也留 之。会洋州缺,兖盛言南方凋療,请辍泌治之,乃授津朗峡 团练使,徙杭州刺史。”(銜唐书•列传第六十四》)
李泌所经历的上述两次贬黜外放,皆源于朝中权贵的算
计排挤。如果说在肃宗时代,李泌备受信任而坚辞相位、功 成名就又弃官归隐,是岀乎个人意志的主动选择,那么,在 代宗时代他欲以山人的身份留在朝中而不得,先后两次被长 期外放,则均系外力的干预。在命运的坎坷接踵而至时,李 泌没有抗争,没有逃避,而是逆来顺受,选择了顺从。他既 没有向代宗皇帝倾诉其委屈与愤懑,也没有在朝中与元载、 常兖闹矛盾,更没有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一类的牢骚,甚至在流放到外地以后也没有寻找借口重 返山林,而是选择了担当,表现在大材遭遇小用时毫不消 沉,无论是在江西做幕僚,还是在洋朗峡团练使或杭州刺史 的位置上,李泌都能以惊人的毅力沉下心来做事,而且都做 出了不俗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