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看去,历史的天空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这些明星就是历史名人。仔细观察,许多历史名人都是通过自己所 创造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而永垂不朽,走进一代又一代人 的视野当中的。廉颇就是这些历史名人当中的一位。作为战 国时期的名将,其形象不仅有大将军的威风凛凛、战功赫 赫,而且很有一些文化的、道德的气息,他和同事蔺相如联 手创造了许多令人为之神往的典故,而最具魅力的则是“将 相和”的故事。
千秋兴亡:葛剑雄讲中国史下载
古往今来,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当权者经常随心所欲地 篡改历史、涂抹历史人物,从孔子、孟子、商鞅、秦始皇、 王安石,到儒家、法家、改革家,甚至到历史典籍伽儘 子〉),许多人物的命运都或多或少地被戏剧化了。然而,廉 颇和蔺相如的正面形象却历经几千年的沧桑而没有变化,这 大概是因为不论在哪个朝代,将、相之间总是有着没完没了 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又 太过缺乏,故而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难得一觅的道德典型来 教化人心。
本文试图走进先哲廉颇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视角来 分析其当年的所言所行,并透过这种分析把廉颇的坎坷命运 与其性格修养联系起来,进而揭示人的性格、修养与人的命 运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廉颇(公元前327—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 司马迁在 仪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曾用一句话为之定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顾名思义,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乱最为频繁的 时期,这一时期出了四位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颇。 四位名将之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国的大将,李牧和廉颇是赵 国的大将。由四大名将的国别可知,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争 主要是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 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軸)正是由于赵、秦之间 的战争最频繁、最惨烈,堪为“流血漂杵,积尸成山”,因 而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均出自这两个国家;正是由于后来强 秦分别消灭了赵、楚、韩、燕、魏、齐等六国,因而秦国被 视为六国的共同敌人,而由纵横家苏秦、张仪所倡导的合 纵、连横战略更加深了世人的这一印象。其实,战国时期, 各国之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经常发生敌人和朋友的角色 转换,既没有固定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赵、楚、 韩、燕、魏、齐等国之间的关系即是如此,赵国更是其中的 一个典范。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赵国 首当其冲地成了秦国以武力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因而秦、 赵两国之间的战争箭在弦上。赵国一方面为了对付强秦而与 其他国家结成同盟,另一方面只要有机可乘便要和周围的国 家发生摩擦,兵戎相见。廉颇便是在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大 背景下,登上赵国的军事政治舞台的。
廉颇堪称三代将星,一生先后服侍过赵惠文王、赵孝成 王、赵悼襄王。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奉命 率领军队讨伐齐国。赵国军队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大败齐 军,一举攻取了阳晋(今山东郸县西)等。这场战事不仅极 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赵国的地位,令实 力最强的秦国也不敢贸然大举进犯。
廉颇于伐齐之战后,被“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仪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靠着在战场上率领军队真刀真枪 22 杀出的威风和地位,他不仅令敌人闻风丧胆,不仅赢得了赵
~ 国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而且自己心里也为之自豪。毕竟,
上卿之位是凭借自己的汗马功劳挣来的。但是,勇者廉颇无 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无情地颠覆他一 向引以为傲的荣誉感。
秦国从秦昭王主政开始,耀武扬威、恃强凌弱、穷兵裝 武,成了其基本国策,致令兵燹不断、天下板荡。
俗云:“挨近虎狼先受害。”地处西域的秦国要想实现以 武力统一九州的野心,必须首先扫除赵国这个横亘在秦军东 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因此,虽然赵国军队骁勇善战,虽然廉 颇号称将星,但并不足以威慑秦昭王吞并赵国、六合天下的 野心。公元前283年,就在廉颇率领赵军大败齐军之后,秦 军再次进攻赵国,并攻陷了赵国的魏安城。
赵惠文王是在公元前298年即位的。此公即位不久,赵 国便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祸福伏倚“就是这块曾经令
赵惠文王和满朝文武兴奋不已的稀世珍宝,险些给赵惠文王 和赵国黎民带来了灭顶之灾。攻陷赵国魏安城后,秦昭王听 到了赵惠文王手里藏有和氏璧的消息。正发愁找不到向赵国 动武理由的秦昭王,遂灵机一动,“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 五城请易璧
秦国的使臣一来,赵惠文王顿时左右为难,“赵王欲勿 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与上卿廉颇相商,廉颇同 样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乱世出英雄,就在赵国君臣犹豫不 决的两难之际,千古智者蔺相如横空出世了。
蔺相如原是宦者令缪贤府上的舍人,经缪贤举荐,他得 以面见文王,向其提出了派遣使臣出使秦国并与之交涉的建 议:“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予之璧而秦不予 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臣愿奉璧而 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随后,他奉命出使秦 国,与秦昭王斗智斗勇,挫败其企图,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 带回了赵国。他回国后,赵国君臣欣喜不已,赵惠文王当即 封之为上大夫。(见 徹治通鉴> 卷四)从此,他由宦者令 府上的一介寒士,一跃成为朝中的重量级人物。
对于蔺相如的这次升迁,上卿廉颇完全赞同,并在接下 来的海池之会上与之相互配合,再一次为赵国挣回了尊严。
和氏璧得而复失,秦昭王为此而懊丧不已。兵强马壮的 秦国此时已经习惯了让武力说话。于是,秦国对赵国的战争 也随之接连不断。公元前282年,秦军攻陷并占领了赵国两 座城池;公元前281年秦军攻陷了赵国的石城;公元前280 年,秦国大将白起大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了 而到了公元前279年,凯歌高奏的秦昭王面孔倏尔一变,却 派使者前来告诉赵惠文王,愿意在海池与赵会盟言和。
赵惠文王担心中了秦昭王的圈套,在渾池遭遇不测,不 打算前去会盟。廉颇、蔺相如商议之后认为:“王不行,示 赵弱且怯也。”于是,决定由蔺相如随从赵王前去赴会,廉 颇在国内调度军队以防不测。廉颇恭送赵王一行至赵国边境 时,对赵王说道:“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 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王应 允了。在廉、蔺配合下,赵王平安地从海池返回了国内。回 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后,他十分感念蔺相如在滝池会 上智勇兼备的杰出表现,于是,便将其“拜为上卿,位在廉 颇之右”。(俛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于赵惠文王的这一决定,廉颇不仅心里不能认同,颜 面上也觉得挂不住了。
“夫物芸芸,不平则鸣。”廉颇对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心 里不服,便将自己的不平脱口而出:“我为赵将,有攻城野 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了 (同上书)
实际上,廉颇是对赵惠文王的决定不满,但又不便把矛 头指向君主,只能拿蔺相如当作出气筒。而如何出得这口怒 气、恶气呢?愤懑不已的廉颇遂放出狠话来:“我见相如, 必辱之(同上书)将相失和,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 致政局机隍。很快,便有人把他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中。
面对廉颇的意气用事,蔺相如采取了理智的克制态度。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 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 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图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
廉颇同列,廉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 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H: '公之视廉将军孰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 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驾,独畏廉将军 哉?故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 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 ”(同上书)
蔺相如相忍为国的大局意识,使身边的人们为之折服, 这番话也不胫而走,迅速传扬开来。获悉蔺相如的一番话语 后,性情耿介的廉颇深感愧疚,于是便发生了最能打动人心 的一幕,便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还是司马迁的记 载文约意丰,最为传神:“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 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同上书)
负荆请罪无疑是廉颇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后人的影响 远比其那些“攻城野战之大功”要大得多。通过这个故事, 人们看到廉颇是一个直来直去的性情中人。在蔺相如不辱使 命、完璧归赵之后,赵惠文王将蔺相如提拔为上大夫。对于 蔺相如的这次破格提拔,廉颇非但没有意见,而且和蔺相如 合作得很是默契。廉颇所气不忿的,是海池之会以后赵王借 口蔺相如功大,任命其为上卿,并且明确蔺相如“位在廉颇 之右气廉颇的不忿,是一位勇者的不忿,是对赵王明显的 不满,心直口快的他便将自己的不快毫不遮掩地说了出来。 而且,使气任性的廉颇还公开扬言要给蔺相如难堪,设若不 是蔺相如理智、冷静地处理这件事,很难说廉颇会做出什么 过激的举动来。但是,当获悉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相忍为国 的宰相胸襟后,他深深为自己的任性、鲁莽行为而愧悔不
已,立刻拿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次 由齟酷而负荆请罪之后,二人结成了刎颈之交,在后来的岁 月里长期和衷共济、共度时艰。
虽说在这出“将相和”的历史典故中,蔺相如的形象要 更为高大些,没有他的妥协谦让,几近丧失理智的廉颇,完 全可能会因一时之不忿而铸成千古之大错;虽说在专制制度 下“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赵惠文王在重用蔺相如时根本 无须去考虑廉颇作何感受,而蔺相如在这一变故中所表现出 来的冷静理智、豁达大度,已然证明了赵王拜之为上卿,并 明确“位在廉颇之右”,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决策。但是,犯 了错误的廉颇给人们的印象同样可爱,其可爱之处不是任 性、鲁莽,而是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难得的真性情。“人非 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了负荆请罪这 件事,廉颇的不忿、廉颇的鲁莽、廉颇的感情用事,皆从另 一个侧面说明了廉颇的诚实,其人品也随之跃然纸上,受到 后人的喜爱和景仰。
四
演奏了 “将相和”的精彩乐章后,廉颇继续鞍马劳顿, 为赵国的生存而长期东征西讨,驰骋疆场。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 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 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同上书)司马迁所 说的廉颇、蔺相如的这几次征讨,先后发生在公元前278年 至公元前271年。这一时期,赵国通过对齐、魏等国的征 讨,树立了自己的军威,但在强敌秦国面前,赵国仍然处于 明显劣势。从公元前270年至公元前260年的十年里,赵国
与秦国多次交兵,赵国除开公元前270年大将赵奢率军抵御 秦军侵犯武安之役,大获全胜并成功地解了阕与之围外,大 多以失败而告终。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次年,秦 军大举伐赵,连取三城。赵国无奈,求救于齐国,齐国要求 必须以“长安君为质”,由此衍生了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 事。公元前260年,秦军伐上党,拔之。接着,秦、赵两国 之间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爆发前夕,廉颇率军驻扎在长平。秦军攻陷上 党后,廉颇立即派出官吏前去安抚上党的百姓。秦军于是挥 师上党,赵军与秦军打了几仗,均未取胜,还损失了一员副 将、四名都尉。老于疆场的廉颇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采取 了坚壁不出的方针,命令将士坚守城池,不与秦军正面交锋。
坐镇都城邯郸统筹全局的赵孝成王,对廉颇采取坚守不 出的方针极为不满。做梦都想大胜秦军的赵孝成王,早在看 到前方传来的几封战事不利的战报时,便很是窝火,如今廉 颇居然索性坚守不出,在赵孝成王看来,乃是百分之百的怯 战。盛怒之中的赵孝成王一连几次派使者前往长平谴责廉 颇,命其立即出兵与秦军决战。“将在兵,君命有所不受 长年带兵打仗的廉颇深知自己釆取的方针没有错,在时机没 有到来前,他仍然坚持既定方针,坚壁不岀。
这时,秦军因廉颇坚守不出而无计可施,于是采用反间 计,派出许多奸细携重金混进邯郸城里,通过多种渠道,散 布说:“秦之所惧,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 与,且降矣。”赵孝成王听说后信以为真,便下令让赵括取 代廉颇为将。相国蔺相如不同意这一决定,对赵孝成王说, 赵括只是会读乃父赵奢的兵书,却“不知合变”,不宜代替 廉颇为大将。但是,求胜心切的赵孝成王根本听不进去。于 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走马上任,经验丰富的廉颇却神色黯然 地被迫卸职了。(J1侦治通鉴> 卷五)
接下来的故事尽人皆知:接到赵孝成王派赵括替换了廉 颇的消息后,秦昭王喜出望外,立刻让老将武安君白起到前 线统领三军将士,而赵括的老母亲则上书赵王,力陈不可让 赵括为将,然后就是赵国军队在长平的大败,然后就是秦将 白起残忍地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的惨剧。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