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肃教授讲中西建筑文化百度网盘下载
三国时的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世人所崇敬的完人,他和刘备之间犹如鱼水关系。但是, 在刘备称帝后急于为结义兄弟关羽报仇,让情感冲昏了头 脑,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决意要举倾国之兵伐吴时,身为 丞相的诸葛亮便选择了沉默。在蜀汉大军出发后,望着刘备 远去的身影,心情无比沉重的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慨叹:“若 是法正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够阻止主公这次岀征。”当时, 置国贼曹魏于罔顾而执意大举伐吴的刘备,与当年置心腹之 患越国于不顾而执意大举伐齐的吴王夫差如出一辙;而诸葛 亮却釆取了与伍子胥完全不同的做法,故而伍子胥被迫自 尽,而诸葛亮则等来了刘备的自我醒悟,等来了其后的白帝
城托孤。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政治家的涵养和眼量,展现 为一个变数。从这个视角来看,伍子胥的悲剧固有其个人的 失误在其中。
古人把“知其不可谏而不谏”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智慧 的标准,是很有道理的。关龙逢、比干、伍子胥等人的不计 个人生死利害强行劝谏,固然给国人灌注了一种充沛的人间 正气,为后人做出了忠心为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光辉榜 样,成了古往今来所共同提倡的官场精神。“武死战,文死 谏”的积极意义,是任何时候均不能轻易非议的。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 人,“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走到了 尽头,再没有任何希望了。
不过,劝谏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体,劝谏者不能光凭个人 的热情行事,而要把劝谏建立在对君主的深刻了解和认知之 上。对于那些可谏的君主进行劝谏,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而对于那些根本不可谏的君主进行劝谏,再费多少口舌也是 徒劳无益的,如同关龙逢之谏夏桀,比干之谏商纣,伍子胥 之谏吴王夫差。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智商的高下才 显现出来,智慧人物才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潇洒飘逸。
个值得人们深长思之的问题是:伍子胥在人微言轻的 时候精于明哲保身之道,为什么在后来声望日隆之际,却越 来越不讲究劝谏的艺术了呢?
伍子胥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改变了命运和生活方式 的。在此后长期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中,暗礁险滩随处可 见,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 虞。因此,他很自然地把保全自己放在第一位,说话办事小 心谨慎,十分注意给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最能说明其心迹 的,当属前已述及的他向公子光推荐刺客专诸之后的表现。 当时的他很像一个大阴谋家:一方面为了实现其借助公子光 之力报仇雪恨的梦想,向公子光推荐了剌客专诸,并指导着 公子光去获得专诸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向吴王僚提出辞呈, 躲到山野里隐居。这样一来,他便进退自如了:倘若公子光
大功告成,自己便是第一功臣;倘若吴王僚挫败了公子光的 阴谋,他也不会致于受到牵连。
智慧的伍子胥躲在幕后成功地导演了吴国的一场政变, 并在公子光做了吴王以后立马从幕后回到前台,成了吴国政 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后来又长期担任吴国的相国。吴国在 他和孙武等人的悉心辅佐下,重视农耕,强化军事,“西破 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由长期积贫积弱而迅速成为 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演进过程 中,其威名也和功勋一样如日中天,达到了连他自己也不曾 想到过的高度。更为重要的是,阖庐在位期间一直对其信任 有加,君臣二人之间由开始时的互相利用关系,发展成为互 相信任关系。吴王的知人善任、信任倚重,已经彻底地征服 了生性刚烈的他。“士为知己者死”,乃是中国古代士大夫 的人生信条。
对于继位为王的夫差,伍子胥更是有r种他人所不能比 的特殊因缘。如前所述,夫差的这个王位;也是通过他向阖 庐做工作才争取来的。故而,夫差做了吴王以后,竟然要割 让出一大块土地来酬谢之。按常理来推断,他与夫差的关系 应该比他与阖庐的关系更铁才是。而事实却不然。经他一力 举荐成了吴王的夫差,对他由言听计从到貌合神离,再到心 生厌烦,最后居然赐予其一把用来自尽的属镂之剑!从史书 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功成名就的他与主子夫差、与同事伯詔 等人交往时说话的语气和表达的方式,都和当年在公子光手 下做幕僚时不一样了,教训的口气明显地多了。功勋和资 望,明显成为了他身上沉重的负担。
正像资望是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形成的一样,崇高的资 望对于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影响,也是在潜移默化中
逐渐完成的,所谓“官大脾气长”,指的就是这种现象。由 于伍子胥拥有别人所没有的资望,由于这种崇高的资望常常 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感召力,他便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为其 所俘虏,从他自尽前的一番让人伤心欲绝的话语中,人们不 难发现其“命门”所在。他的才能、智慧、功勋、业绩使其 永垂不朽,青史流芳,而过多过高的功勋资望,又于无形之 中成了妨碍他继续前行的沉重负担,以至居然要了他的性 命。“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老子的见解果然不同凡 俗,一语中的,道出了这出悲剧的要害。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伍子胥身上没有如此众多的光 环,如果他与吴王阖庐、夫差父子的关系不是如此之深,如 果夫差在其^目中的位置和当年的吴王僚一样,如果不是德 高望重的老相国而仅仅是一位普通官员,他会如此不顾一切 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死谏吗?在看出夫差执迷不悟、一 意孤行以后,.他还会固执地继续留在这样一位不可救药的蠢 人身边吗?•与之同时代的越国谋臣范蠡,由于看出了越王是 一位“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安乐”之人,故而在越国消灭 吴国以后拒绝高官厚赏,毅然离开了勾践,泛舟五湖,享受 自由自在去了。伍子胥的智商绝不在范蠡之下,范蠡能做到 的,他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八
伍子胥的悲剧告诉我们,优势在一定的条件下便会转化 为劣势,资望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沉重的负担而妨 碍自己的智力,弱化自己的涵养功夫,降低自己的自我保 护能力。在历史上,犯有他这样过错的大有人在。这种屡 见不鲜的现象让人们想起了一句古老的格言:“知其不可言
而与之言,失言;可与之言而未言,失人。君子不失人, 亦不失言。”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圣贤式的人物。这位比伍子胥 早百余年的伟人,也和他一样走过一段漫长的坎坷之路,前 后服侍过几位诸侯,还做过奴隶,放过牛马。年至七旬后才 时来运转,辅佐秦襄公成就了春秋霸业。据称,在那个有名 的“假途灭虢”的历史故事发生时,百里奚就在虞国为大 夫。晋国为了吞并虢国,派大臣荀息带着玉璧、宝马出使虞 国,请求虞国准许晋国借道讨伐虢国。贪婪的虞公财迷心 窍,打算应允,大夫宫子奇连忙劝谏,力陈虞国与虢国互为 唇齿、唇亡齿寒的道理,指斥晋国暗藏祸心,劝告虞公不要 上当。虞公听不进去,执意要与晋国交好。宫还要继续强 谏,百以手扯衣制止了他。事后,宫问为何要阻止他,百里 奚讲了几句很深刻的话:
吾闻进嘉言于愚人之前,犹委珠玉于道也。桀杀关 龙逢,纣杀比干,惟强谏耳。(见 妹周列国志》第二 十五回)
很快,借道于虞的晋国挥军灭了虢国,又在回师之时顺 手消灭了虞国。虞公做了晋军的俘虏,大臣们都各自逃命去 T,只有百里奚一直跟随着他到了晋国。晋献公打算重用 他,却被他断然拒绝了。后来,晋献公将虞公作为奴仆送给 了秦国。他因实在不愿在垂暮之年沦为秦国的奴仆,才在半 路上逃了出来,辗转流落到了楚国,为楚人牧马于南海。秦 国大夫公子枝是把他推荐给秦穆公的人。枝在推荐时曾说他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人,“知虞公之不可谏而不谏,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