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全套课》英语老师Yoyo下载

《Yoyo全套课》英语老师Yoyo下载

网盘分享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Yoyo全套课》英语老师Yoyo视频课程168节课百度网盘下载

自比往往含有推崇的意味,而之所以对某人推崇,又往 往是,自己企望做到而又做不到或尚未做到的事情,某人却 已经做到了,而其做法又是往往令人扼腕击节的。成功者于是永远为世人所崇仰.但人们往往忘记了,这 些帝王的成功,绝不仅仅是领袖的魅力使然。他们治国成功 之处,常常得力于幕后的参谋。

《Yoyo全套课》英语老师Yoyo视频课程168节课下载

微信号:1103074581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资源
复制微信号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后 世把孔子尊为圣贤,这句话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金科玉律,于 是,凡君子不得言利,否则就是小人。再加上孔子有“罕言 利”的榜样在前,凡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无不以言利为耻, 倒大有违孔f讲这句话时的初衷。因为,孔子在这里只是说 君子讲道德,小人唯利是图,而不是给义利下断语,从孑I子 的诸多言行看,他并不反对对利的正当追求,不然也就难以 理解孔子的“割不正不吃”一类的行为,不过,孔子赋予义利 以褒贬色彩是肯定的,他也是反对唯利是图的,不仅反对 “不义而富且贵”,而且希望大家“见利思义",要是能做到这 样,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境界也就很高了。

孟子却比孔子走得远,孔子是“罕言利”,孟子则是说 “何必言利”。他不讲利只讲仁义。不过,尽管如此,也还是 不能说孟子绝对地排斥利,他说过,“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 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②可见,他还是 承认利是义的先决条件,只是他没有像孔子那样明确地说要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罢了。

这样,也许可以认为,尽管孔孟二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挺鲜明,实际含义却模模糊糊。可能正是这样,留给后世的是 没完没了的义利之辩。

如果把孔孟当作重义轻利的一方,那么,另一方重利轻 义则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商鞅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 的,讲义是没用的,他说,“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 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故民,生则计利, 死则虑名”。①所以,商鞅主张“利出一空”,把人们追求名利 的活动限制在一条途径上。韩非子也主张“使民以力得富, 以事致贵,以过受罪,以功致赏”。②

后人把商鞅的主张归于“霸道”,而把孔孟的主张归于 “王道”,认为二者有着根本区别。但是,就义利问题而言, 也许可以把二者归为两个极端,而荀子的看法则较为中肯。 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好义和好利两种倾向,关键在于统治 者如何去引导,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 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 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 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 义气③在荀子的这段话里,义利关系颇有辩证的意味。《淮 南子•齐俗训》中也有类似说法:“夫民有余则让,不足则 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 争止。”这实际上是把利看作义的基本前提,或谓之利以生 义,如管仲所说,叫做“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应该承认,利以生义有共积极的一面,亦即,一来利是 义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一定的利,空谈义也无用,二来利可 以被引导来促进生产,即利用人们的求利心理加以引导.但 是,如果任由求利活动发展,大家都唯利是图,那么,势必 会导致许多社会矛盾的加剧。可能正因为如此,正统的思想 大多还是主张义以生利而不是利以生义。明清时期王夫之的 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等到“衣食足”、“财物阜”再来提 倡礼乐廉耻就迟了,应“以廉耻、礼乐之情为生物、理财之 本”。①

除个人私利外,利还指国家财政敛聚之利。在这方面, 义以生利的观点更占上峰。《大学》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 为利",唐陆贽则说“夫理天下者,以义为本,以利为末”。


课程目录:

2.看课指南2(课前必看).mp4

3.《零基础学》字母A B.mp4

1.看课指南1(课前必看).mp4

4.《零基础学》字母CD.mp4

5.《零基础学》字母EFG.mp4

6.《零基础学》字母HI.mp4

7.《零基础学》字母JK.mp4

8.《零基础学》字母LM.mp4

9.《零基础学》字母NOP.mp4

10.《零基础学》字母QR.mp4

11.《零基础学》字母STUV.mp4

12.《零基础学》字母WXYZ.mp4

13.《自然拼读+音标》26个英文字母正确发音.mp4

14.《自然拼读+音标》26个字母自然拼读.mp4

15.《自然拼读+音标》48个音标领读版.mp4

16.《自然拼读+音标》长元音[ɑ.].mp4

17.《自然拼读+音标》长元音[ɔ.].mp4

18.《自然拼读+音标》长元音[ɜ.].mp4

19.《自然拼读+音标》长元音[i.].mp4

20.《自然拼读+音标》长元音[u.].mp4

21.《自然拼读+音标》短元音[ʌ].mp4

22.《自然拼读+音标》短元音[ɒ].mp4

23.《自然拼读+音标》短元音[ə].mp4

24.《自然拼读+音标》短元音[ɪ].mp4

25.《自然拼读+音标》短元音[e].mp4

26.《自然拼读+音标》短元音[æ].mp4

27.《自然拼读+音标》短元音[ʊ].mp4

28.《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aɪ】.mp4

29.《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eɪ】.mp4

30.《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ɪə】.mp4

31.《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eə】.mp4

32.《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ʊə】.mp4

33.《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əʊ】.mp4

34.《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aʊ】.mp4

35.《自然拼读+音标》双元音【ɔɪ】.mp4

36.《自然拼读+音标》爆破音[p][b].mp4

37.《自然拼读+音标》爆破音[t][d].mp4

38.《自然拼读+音标》爆破音[k].mp4

39.《自然拼读+音标》爆破音[g].mp4

40.《自然拼读+音标》摩擦音[f].mp4

41.《自然拼读+音标》摩擦音[v].mp4

42.《自然拼读+音标》摩擦音[s].mp4

43.《自然拼读+音标》摩擦音[z].mp4

44.《自然拼读+音标》摩擦音[θ][ð].mp4

45.《自然拼读+音标》摩擦音[ʃ]、[ʒ].mp4

46.《自然拼读+音标》摩擦音[h]、[r].mp4

47.《自然拼读+音标》破擦音[tʃ].mp4

48.《自然拼读+音标》破擦音[dʒ].mp4

49.《自然拼读+音标》破擦音[ts]、[dz].mp4

50.《自然拼读+音标》破擦音[tr]、[dr].mp4

51.《自然拼读+音标》鼻音[m].mp4

52.《自然拼读+音标》鼻音[n].mp4

53.《自然拼读+音标》鼻音[ŋ].mp4

54.《自然拼读+音标》半元音[w].mp4

55.《自然拼读+音标》半元音[j].mp4

56.《自然拼读+音标》舌侧音[l].mp4

57.《自然拼读+音标》音节.mp4

58.《自然拼读+音标》元音字母在闭音节中的发音.mp4

59.《自然拼读+音标》元音字母在开音节中的发音.mp4

60.《自然拼读+音标》浊化.mp4

61.《自然拼读+音标》连续 爆破 同化.mp4

62.《小学语法》第一讲 名词的数(上).mp4

63.《小学语法》第一讲 名词的数(中).mp4

64.《小学语法》第一讲 名词的数(下).mp4

65.《语法》经典习题1.mp4

66.《小学语法》第二讲 名词所有格.mp4

67.《语法》经典习题2.mp4

68.《小学语法》第三讲 定冠词和不定冠词.mp4

69.《语法》经典习题3.mp4

70.《小学语法》第四讲 零冠词.mp4

71.《语法》经典习题4.mp4

72.《小学语法》第五讲 代词(一)上.mp4

73.《小学语法》第五讲 代词(一)下.mp4

74.《语法》经典习题5.mp4

75.《小学语法》第六讲 代词(二)上.mp4

76.《小学语法》第六讲 代词(二)下.mp4

77.《语法》经典习题6.mp4

78.《语法》第七讲 阶段检测(一).mp4

79.《小学语法》第八讲 基数词.mp4

80.《小学语法》经典习题8.mp4

81.《小学语法》第九讲 序数词.mp4

82.《小学语法》经典习题9.mp4

83.《小学语法》第十讲 形容词.mp4

84.《小学语法》经典习题10.mp4

85.《小学语法》第十一讲 副词.mp4

86.《小学语法》经典习题11.mp4

87.《小学语法》第十二讲 介词.mp4

88.《小学语法》第十三讲 其他介词和连词.mp4

89.《小学语法》经典习题12、13.mp4

90.《小学语法》第十四讲 阶段检测(二).mp4

91.《小学语法》第十五讲 易混淆单词(一)上.mp4

92.《小学语法》第十五讲 易混淆单词(一)下.mp4

93.《小学语法》第十六讲 易混淆单词(二)上.mp4

94.《小学语法》第十六讲 易混淆单词(二)下.mp4

95.《小学语法》第十七讲 there be句型.mp4

96.《小学语法》经典习题17.mp4

97.《小学语法》第十八讲 祈使句.mp4

98.《小学语法》经典习题18.mp4

99.《小学语法》第十九讲 感叹句.mp4

100.《小学语法》经典习题19.mp4

101.《小学语法》第二十讲 一般现在时(一).mp4

102.《小学语法》经典习题20.mp4

103.《小学语法》第二十一讲 一般现在时(二).mp4

104.《小学语法》经典习题21.mp4

105.《小学语法》第二十二讲 现在进行时.mp4

106.《小学语法》经典习题22.mp4

107.《小学语法》第二十三讲 一般将来时.mp4

108.《小学语法》经典习题23.mp4

109.《小学语法》第二十四讲 一般过去时(上).mp4

110.《小学语法》第二十四讲 一般过去时(下).mp4

111.《小学语法》经典习题24.mp4

112.《小学语法》第二十五讲 时态的复习.mp4

113.《小学语法》经典习题25(上).mp4

114.《小学语法》经典习题25(下).mp4

115.《小升初习题回放》名词1.mp4

116.《小升初习题回放》名词2.mp4

117.《小升初习题回放》冠词1.mp4

118.《小升初习题回放》冠词2.mp4

119.《小升初习题回放》代词1.mp4

120.《小升初习题回放》代词2.mp4

121.《小升初习题回放》形容词1.mp4

122.《小升初习题回放》形容词2.mp4

123.《小升初习题回放》副词1.mp4

124.《小升初习题回放》副词2.mp4

125.《小升初习题回放》数词1.mp4

126.《小升初习题回放》数词2.mp4

127.《小升初习题回放》动词1.mp4

128.《小升初习题回放》动词2.mp4

129.《小升初习题回放》动词3.mp4

130.《小升初习题回放》介词和连词1.mp4

131.《小升初习题回放》介词和连词2.mp4

132.《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一)1.mp4

133.《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一)2.mp4

134.《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一)3.mp4

135.《小升初习题回放》陈述句1.mp4

136.《小升初习题回放》陈述句2.mp4

137.《小升初习题回放》疑问句1.mp4

138.《小升初习题回放》疑问句2.mp4

139.《小升初习题回放》祈使句1.mp4

140.《小升初习题回放》祈使句2.mp4

141.《小升初习题回放》感叹句1.mp4

142.《小升初习题回放》感叹句2.mp4

143.《小升初习题回放》there be句型1.mp4

144.《小升初习题回放》there be句型2.mp4

145.《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二)1.mp4

146.《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二)2.mp4

147.《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二)3.mp4

148.《小升初习题回放》一般现在时1.mp4

149.《小升初习题回放》一般现在时2.mp4

150.《小升初习题回放》现在进行时1.mp4

151.《小升初习题回放》现在进行时2.mp4

152.《小升初习题回放》一般将来时1.mp4

153.《小升初习题回放》一般将来时2.mp4

154.《小升初习题回放》一般过去时1.mp4

155.《小升初习题回放》一般过去时2.mp4

156.《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三)1.mp4

157.《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三)2.mp4

158.《小升初习题回放》阶段性检测(三)3.mp4

159.《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一)1.mp4

160.《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一)2.mp4

161.《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一)3.mp4

162.《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一)4.mp4

163.《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二)1.mp4

164.《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二)2.mp4

165.《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三)1.mp4

166.《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三)2.mp4

167.《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四)1.mp4

168.《小升初习题回放》小学毕业升学模拟卷(四)2.mp4

东汉时期国家并不富裕,农民为了求温饱忙着与天斗,哪里还有 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相反那些豪族子弟大多数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生 来不差钱,他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学习。其二,推荐的人是什么人, 很不幸,推荐的人也是豪族子弟。因为不能随便什么人都能去当推荐人, 首先他要在地方上有着很高的社会名望。我们无法想象在当时一个整天扛 着锄头种地,大字不识的农民能有多高的社会威望。通过排除法,我们可 以知晓这些有资格去推荐的人还是豪门士族。东汉官家的权力就掌握在这 些豪门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干预皇权。虽然说皇权猛于虎,可当 他将权力出租给那些雇佣官员的时候,权力也就随之被分肥。这样一来, 皇帝的权力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皇帝想要拍板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官 员们觉得皇帝的决定不太靠谱,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那么这些豪族官员就 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如果皇帝执意要这么干,官员们又觉得坚决不能让他干。 这时候官员就会拿出一副死谏的架势,与皇帝死磕到底。

历史是懂幽默的,它总是爱跟那些较真的人开玩笑,说一些轻松的段 子。让孔老夫子和他的三千弟子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最后帮助 儒家权力穿孔的人,却是那个流氓成性的草根皇帝汉高祖刘邦。刘邦的草 根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史料记载.•亭长出生,“好 酒及色”。就是这么一位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酒色之徒,他根本入不了儒家 的法眼。可这种人有他自己的优势,他来自平民,懂得老百姓需要什么, 也善于听取来自不同阶层的意见,善于把握政治风向。拥护谁,反对谁, 他拿捏得比谁都准。官场中人讲究一个根基,根基牢固,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自岿然不动;根基不牢,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也会被吹得东倒西歪。 所以说,历代皇权专制王朝中,当权者的出身论其实就是权力的“打底定律”。 底打得牢,权力之树就长得挺拔,不然也就成了歪脖子树。刘邦之所以能 在楚汉战争中笑到最后,完全得益于在他的底打得扎实,够厚黑。

其实刘邦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劣迹斑斑,而又性情勃发。有人将中 国帝王逐一归类,认为刘邦属于帝王序列中的小人。一个人年青的时候经 常去别人家里蹭吃筵席,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也不上礼钱就去白吃白喝。 有一次县令摆席,刘邦居然也去混吃混喝。主人待客的规矩是:贺礼不满 千钱的,坐在堂下。堂上当然是贵宾席了,刘邦没有钱还要坐贵宾席,拿 张名帖往礼台上一扔,嘴里喊道:“礼金一万上账。”然后就大摇大摆地 坐到堂上。凑巧席间有位贵宾姓吕,是县令的朋友。这吕公倒是个人物, 不仅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刘邦,反觉得这家伙器宇不凡,竟把自己的女儿吕 雉许配给了他,这就是日后的吕后。

不论是刘邦还是项羽,谁都想做天下第一,于是才引出了“楚汉之争”。 要按实力,刘邦是打不过项羽的,但战争就是这么奇怪,有实力并不一定 能赢,还得有计谋,会耍点流氓、无赖的手段。这一点项羽不会做,也做 不出来;但刘邦无所顾忌,并最终臝得战争的胜利。

刘邦在得了天下后,完全否定秦朝推崇的法家那一套。在这种背景下, 儒家开始逐步渗透权力场,在这里儒家最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叔孙通。 秦朝时叔孙通己经是待诏博士,权力易主后,他应该算是一名跟了两朝主 子的贰臣。在陈胜发动起义后,秦二世召集博士们咨询将如何处理,平日 里侃侃而谈的博士们慌作一团。大多数人说的话如出一辙,都是陈胜造反, 将会酿成大患,必须发兵征讨。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让秦二 世胡亥听得难受。只有叔孙通站出来说,几个“群盗鼠窃狗盗”而已,地 方官吏就可以搞定。让这些博士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本来哥几个是“先天 下之忧而忧”,却换来皇帝的愤怒。咨询的结果是秦二世胡亥下令将那些 主张出兵征讨的博士全部拿下,同时奖励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 为博士”。

事后,有人责备叔孙通有那么一点“谀”,叔孙通却擦着汗回答说, 我也是刚刚脱离虎口,你们就不要这么损我了。叔孙通连夜逃离咸阳城, 先投怀王,再投项王,最后降汉。其实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叔孙通 划为没有风骨气节之人。在那样一个活着才是硬道理的乱世中,趋利避害 是一个人生存的本能反应。而这时候的知识分子也有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力, 不存在和某个权力集团签订生死契约。也就是说,叔孙通最后投奔刘邦, 是识时务的明智之举。

刚一开始,刘邦对叔孙通这帮儒生还是有较强的抵触情绪。要知道刘 邦是一个将草根精神进行到底的人,没有高学历,生活也不小资,尤其看 不惯儒生的那身行头。对于刘邦的这种心理,叔孙通还是能看出来的。一 个人如果连老板的喜怒哀乐都解读不了,那他在官场上是没有前途的。既 然刘邦不喜欢这身奇装异服,那就好好在形象上担I饬一下。于是叔孙通经 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改穿楚地的短服,在那些顽固的儒生中,有一个人能主 动站出来迎合自己。叔孙通的这种做法博得了刘邦的高度赏识,看来儒生 们的头脑也不全是花岗岩的。据《史记》记载,叔孙通降汉时跟随的儒生 有一百多位,可见叔孙通在当时的儒家学者中是具有一定号召力的。这帮 人之所以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跟着叔孙通投奔刘邦,也是看中了叔孙通的勇 气和胆识。至少在那一百多位儒生敢死队员们看来,跟着叔孙通是有前途的。

但现实很快让他们奔腾的热血冷却了下来,叔孙通并没有带他们走上 一条光明大道。这家伙一次又一次向刘邦举荐的人都是一些有案底的黑社 会分子(盗匪),儒家弟子一个也没有举荐。儒生们怀疑叔孙通是不是吃 错药了,怀疑他还是不是儒家士子的一份子。叔孙通给出的理由是:汉王 正在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打天下,你们只会读书写文章不会打仗,所以我 要先举荐那些上了前线敢玩命的主。等到天下一统,才能轮到你们上场。 你们需要耐心等待,等到时机成熟我一定会推荐你们的。叔孙通的这席话, 并不是满嘴跑火车,而是“心有所定,计有所守”的一种表现。由于他举 荐的人在战争中多次立功,刘邦非常高兴,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早已统一天下。在他看来,那些 官场礼节过于繁琐,不符合他低级趣味的风格。他要求能省则省,一切从简。 结果大汉帝国的朝堂成了闹哄哄的菜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叔孙通拿出了 秦朝朝仪、官制给新皇帝运用。刘邦建立的新王朝,基本是流氓政权取代 了贵族政权,那些出身草野的流民哪里懂得什么礼仪和规矩,出入朝堂跟 出入梁山聚义厅也差不多,奉行的也只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那一套。群臣 在朝堂之上开怀饮酒,高声喧哗,手痒难耐的武将们情急之下还会拔剑击柱。 看着眼前乱糟糟的场面,刘邦觉得这样太没有规矩了。

叔孙通知道刘邦愈来愈讨厌此类事,善于察言观色的他就不失时机地 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些儒生很难为您攻城拔寨,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 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打天 下我们读书人不行,而治天下你们这些没文化的武人不行,还要靠我们儒 家的弟子。

刘邦担心的是,这些读书人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又会像过去那样烦琐 难行。为了打消刘邦心中的顾虑,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 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 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 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

叔孙通是个异常清醒之人,他对于权力体系建设有着一套更为实用的 理论。他来自秦朝,对于秦王朝的败亡也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这个角 度出发,叔孙通的观点无疑是历史文化层面上的一大进步。

于是汉高祖刘邦将制定朝仪的任务就交给了叔孙通,刘邦只定了一个 调子: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为之。意思就是说,你定的这个朝仪, 不能过于繁琐,要易学易掌握。

等到叔孙通的朝仪制定好了之后,先是召集了鲁地几十个读书人,连 同孙叔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野外牵绳索、树茅草,将新近制定的礼法练习 了一个多月。直到孙叔通觉得己经差不多了,于是上报汉高祖刘邦。刘邦 在检阅过后,觉得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繁文缛节给足了皇家面子,很能体 现皇家的威严,臣子的恭顺。他用四个字对叔孙通所做的工作给予了积极 的评价:吾能为之。这一套,我可以做得来。

对于叔孙通而言,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为了给叔孙通捧场,刘邦命 令群臣都要学习这个新朝仪。只有学习了新朝仪,才有资格到朝堂之上来 和我这个皇帝见面,不然继续回头学,直到学会为止。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阴历十月,在原来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 改建而成的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长乐宫建成,之后为朝廷所在。当年, 诸侯和大臣们进行了十月朝拜岁首的礼节:天亮之前,谒者主持典礼,指 导所有人员按次序进入殿内,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侍卫官员, 佩带兵器,竖立旗帜,然后传令“快步走”。殿下郎中夹阶而站,每阶上

都有数百人。叔孙通制定的这套易知易行的朝仪制度在长乐宫正式实施。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套朝仪制度让那些平日里不拘小节、咋咋呼呼的文 武大臣们收敛了许多,一个个按尊卑秩序喝酒说话,向刘邦行跪拜之礼, 没有敢失礼者。功臣列侯、众将军和军官按次序排列在西,面向东;文官 从丞相以下排列在东,面向西。大行设置九个傧相,从上向下传令。这时 皇帝乘坐辇车出房,众官员举着旗帜传呼警戒,带领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 的官员按次序朝拜皇帝。这些官员没有不震恐肃敬的。等到典礼完毕,又 举行正式宴会。凡陪坐殿上的官员都俯伏着,低垂着头,按官位高低次序 起立给皇上敬酒祝酒。酒过三巡,掌管宾客的谒者宣布“宴会结束”。御 史严格执行纪律,把个别不遵照仪式的带走治罪。在整个朝会过程中和宴 会上,没有人敢大笑大叫对皇上失礼的。

不试不知道,朝仪真奇妙。刘邦龙颜大悦道:“老子今天才体会到当 皇帝的尊贵。”喜不自禁。

把皇帝伺候高兴了,大家也就有好日子过了。刘邦拜叔孙通为太常, 并赐金五百斤。叔孙通的弟子也都纷纷被赐官。他们非常高兴地说:“叔 孙老师真是圣人啊,知道皇帝最重视的事情。”后来,孙叔通在刘邦的授 权下,又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 法法令方面的专著,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当时需要的礼仪制度,并用它 们来整理朝纲,一时之间,朝廷上下,秩序井然。而后世的礼仪制度,也 是从这时开始得以定型并延续变化下来的。

通过制定汉代礼制,叔孙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为儒家最终被奉 为正统思想铺平了道路。

叔孙通又乘机进言:诸儒生跟我这么久了,朝仪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应该也给他们封官。可见叔孙通虽然是十足的 儒生却并不迂腐,懂得做人做事的进退。于是高祖刘邦将一百多名儒生全 部封为郎官。刘邦的做法不仅使人想起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草根皇帝朱元 璋,朱元璋认为:“礼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则天下治矣。” 也就是说,订立了礼仪,人们身份等级之间的差别和他们的名分就都确定了,

这样国家不长治久安也难。

懂得见风使舵的叔孙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 式,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他骨子里的儒家信念和自己对于权力的热衷。孙 叔通是见缝插针,趁机将儒家的礼制等级思想渗透在礼仪培训里,在大臣 们三跪九叩的同时,汉帝的威严,等级的体制,悄悄树立起来,而儒家思 想的精髓之一,正名,也随之树立起来。叔孙通是个务实之人,也很低调。 通过制定朝仪规范了权力秩序,得到了刘邦的高度信任。也正因为他的努力, 为后来的儒生集团在权力结构中争取到更大的利益空间。叔孙通一炮打响 之后,儒生们的胆子也就更大了。他们发现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努力寻找的 权力魔杖和政治理想正向他们这些儒家后生们靠近,他们的时代就要到来。 这个发现,让儒生们再也无法平心静气地做学问,陆贾就是他们的其中一 个代表。

陆贾和汉高祖刘邦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个没 多少文化的市井之徒,读书不是他的爱好。陆贾有事没事喜欢在汉高祖面 前念叨《诗》、《书》,听得刘邦的耳朵都生出茧子了,有一天刘邦实在 听得烦不胜烦,就指着陆生的鼻子吼道:“老子骑在马上得了天下,要《诗》、 《书》何用?”

陆贾并没有回避刘邦提出的质疑,他也用同样的语气回复了一句:“骑 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就可以骑在马上治天下吗?况且汤武当年用武力夺取天 下,却以文治守护天下。文武兼济,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过去吴王夫差、 智伯就是因为武力太盛而亡国;秦王朝也是如此。假如过去秦国在吞并天 下以后,实行仁义之治,效法先圣,陛下又怎么能得到今天的江山社稷?” 这句话显然是在教育刘邦,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样就会犯秦 国当年犯下的错误,离亡国之日也就不远了。

刘邦还算是一个好学生,教育之下面有惭色道:“希望你能为我写出 秦之所以失天下,我之所以得天下,以及历代国家兴亡的原因。”刘邦这 么做是为了将来少走弯路,避免大汉王朝重蹈覆辙。

陆贾简单地向刘邦提供了一些治国方略,一共写了十二篇,每奏为一篇。

刘邦看了以后非常满意,称赞陆贾讲得好。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儒寥知识分子从此正式走上了权力舞台的中央地带。这时候在国 家权力系统内部儒家已经渐渐占据了上风,儒家的理论优势和政治优势在 叔孙通、啤贾、.贾谊等儒家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之下,己经成为权力 集团推崇的一门显学。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一代雄主身边环 绕的都是孔老夫子的衣钵传人。意气风发的汉武帝将独尊儒术的方针与正 式权力相互嵌接,以此规划着自己的权力蓝图。

叔孙通帮助刘邦解决了朝仪问题,使草根皇帝真正尝到了做皇帝的滋 味;陆贾将秦国奉行的那一套战时体制全盘否决,打通了皇家权力的通道, 使得汉王朝的权力运作有了自己的体系;贾谊将德政、教化渗透进正式权 力系统,极大地缓和了权力集团和民间的矛盾;董仲舒倡导儒家士风,对 规范官僚集团的权力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转载请说明出处 内容投诉内容投诉
» 《Yoyo全套课》英语老师Yoyo下载

一个令你着迷的主题!

查看演示 官网购买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103074581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资源

我知道了
1103074581
1103074581http://088022.com/zb_users/upload/2022/03/2022031400173916471882597415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