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陆向谦教授家长课:创新时代精英快车道

清华陆向谦教授家长课:创新时代精英快车道

网盘分享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清华陆向谦教授家长课:创新时代精英快车道  百度网盘下载

日常生活世界既庸常又繁复,它周而复始单调乏味,但同时又是无比琐 碎、零散甚至杂乱,无法做简单地社会学归纳或政治学分类,历史学家从中看 不到规律,哲学家无法从中提炼出高屋建辄的范畴.社会学家难以把它们放入 某个模型……而文学的感性和对生活细节的把握能力成为了最适合表现日常生 活的话语形式。文学的感性和日常生活的这种衔接并不是无足轻重

清华陆向谦教授家长课:创新时代精英快车道  百度网盘下载



相比于历史学、社会学或哲学, 文学的长处不是提供新概念、新词汇,用于描述我们的生活世界,恰恰相反, 文学的感性最擅长的领域是那些无法被意识形态大词汇命名的生活断片。这些 断片所释放的解放能量,正在于他们的琐碎杂乱。好比莫言的《讲故事的人》 所描述的种种人物.它们游离在大历史的边缘,无声无息,更无法因为符合某 个历史意识形态而登堂入室。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古怪”或“不和适宜”, 总是提示着种种意识形态大视野的空白或缺失,进而威胁着意识形态叙事的连 续性。“如果一个时髦的历史主题迫使作家仓促上马,迎合某种宏大叙事,日 常生活提供的众多细节将产生种种反向的惰性,阻止叙事轻松地抵达预设的终 点。”①这些游离的经验是意识形态的潜在的危机,如果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它 们越来越多,并且迅速聚合,那么,往往预示着革命时段的来临。因此,感性 的政治通过寻求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碎而无名的经验,获得了另一种层面的政 治性。从这个意义说.当人们往往使用所谓历史的“潮流”、“文明趋势”、“人 类发展方向”等等名词评议莫言的时候.这些词汇本身恰恰是文学感性的政治 所要疏离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革命的对象。

感性的政治与日常生活的这种关系,显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定位大相 径庭。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追寻现代性这个大历史之中确立了自 身,并因此区别于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个起源充分说明了其本身是政 治和社会运动的产物。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性与专注于边缘 与琐碎的感性的政治之间的关系?讨论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必须结合文学在 不同时代社会话语结构中的位置。在大历史中想象文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传统,既与古典的“诗史”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更与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息息相关。我们知道,经“由器物而精神”之后,从梁启超的“新小说”、“新 国民”到“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进程其实是以文化革命为先导的历 史过程,文化特别是文学由此在中国现代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莫言 的批评者正是站在这个传统大高地上,阅览评述人们的文学活动。回顾历史, 这种文学期待对生活和文学带来的压迫力量与其所产生的解放能量同样不可忽 视。正如前面我们曾提到,日常生活除了琐碎杂乱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 是单调重复,基本规则趋向守旧。在一个需要大规模变革社会生活的历史时 刻.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学活动自外而内、自上而下重塑我们 的生活世界,其巨大的解放意义无庸置疑。但是,启蒙和革命作为历史变革的 “盛典”,始终只能是作为生活的“例外”,好比我们可以享受诗歌语言带来语 言解放的片刻快感,但我们无法用诗歌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长期处于“例 外”状态的生活更是难以想象。一百多年来,启蒙和革命大规模展开后,所产 生的泛政治化倾向对生活、对文学带来的巨大破坏无须赘述。尤其是对于文学 而言,感性更多的时候还是以表现琐碎细密见长。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高歌 猛进,摧枯拉朽的时候,追寻那些“古怪”、“不合时宜”、被潮流排除的声音, 想象那些无名的、被历史的巨大车轮无视的,甚至践踏的经验,不正是文学的 感性最适合发挥其革命能量的空间所在吗?

大历史之外的日常生活,除了张爱玲等人小说里的饮食男女、市井流言, 还有更多的就是这些无名的、难以归类的存在。它们在生活里不断涌现消失, 状态万千,无法名状,很多连历史的碎片都谈不上。《讲故事的人》从回忆母 亲开始,讲述自己如何学会讲故事,又如何经历了从童年到壮年的时光。在瑞 典学院这个特殊的讲坛上,莫言好似茶余饭后和亲朋一起打捞记忆的碎片.而 不是站在某个历史的高地勾画过去与未来。其中的经验零碎,但那个时代的饥 饿、贫穷、破坏等大记忆一点不缺,而且还呈现出别样而丰富的意味。叙述的 视角从“历史的潮流”、“文明的方向”等等高地撤出,目光从启蒙先驱、革命 英雄身上移开,转向历史的边缘,聚焦于土匪、流氓、生意人、妓女、小妾等 等人物上面。这些人物及其故事日常生活里往往随处可见,既没有启示历史的 规律,也没有代表新文化的方向,但是我们看到古典的华丽、市井的流言、民 间的野性……无数来源各异的日常生活断片广泛而活跃地存在于中国近现代这 个时间段落上面,样态丰富而生机勃勃,远非文化的新与旧、历史的进步与反

动能形容概括。很多时候,聚焦于这些人物讲述某个历史段落,还可能颠覆特定 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叙述。当年莫言《红高粱》、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刘 恒《苍河白日梦》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拆解了主流历史叙述所讲述的有逻辑、 有方向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故事——发现历史也许只是日常生活众多偶然、散漫 无章的零碎事件组合。这样的历史叙述其中的政治性根本无须赘述。

因此,文学的感性通过追寻日常生活里那些边缘与琐碎,努力逃逸各种历 史大方向对生活的删改、整合和分类。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而言,它所捍卫的 是日常生活世界的独立性;而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这里面表现得是文学 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文学的这种感性的政治在特定意识形态大叙述特别强 大的时候如文革时期,其解放的意义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在消费主义、全球化 迅猛发展的今天,重申感性的政治保卫日常生活,其现实性同样迫切。毫无疑 问.当代中国是一个巨大而又庞杂的世界。开车离开城市半个小时,在小区里 认识十个人,出门办一件事情,种种无比混杂的经验将会纷至沓来。这不仅表 现出日常生活本身的杂乱与丰富,而且从大历史的概念出发去描述它们,我们 同样可以看到,前现代、现代乃至后现代的经验如何混合于同一个时空当中. 任何我们熟悉的对立范畴,诸如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左派和右派,等 等,用之解释当前的经验,它们所遮盖的东西事实上已经超过了其所能解释的 内容。但是,让人不无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庞杂的现实,诸如是左还是右,这 样的站队式思考却有着普遍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一些偏向 左翼的学术研究为了某些意识形态“决断”出现了诸多严重背离普通中国人日 常经验的历史解释。因此,努力脱离种种意识形态大范畴,保卫具体而琐碎的 日常生活,放在今天,其重要意义之一正在于寻求历史独立说话的可能性。诸 如生活的可能与不可能、空白与充实、荒诞与理性……不是依据某个意识形态 关键词去检索,而是让日常生活涌现的无数断片去呈现。

剥离种种意识形态地层的覆盖,让日常生活自身说话,这对于擅长具体和 感性的文学而言,无疑又让人们看到如何深刻介入现实,呈现自身历史功能的 另一重要的途径。如同马尔库塞对纯文学如何表现政治性的概括,文学越远离 大历史,恰好是更好地发挥文学的历史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故事的人》 这篇文章絮絮叨叨,啰唆零碎,正是以非常文学的、同时也是非常政治的方式 回应了那些批评言论,并由此捍卫了文学的独立性。



转载请说明出处 内容投诉内容投诉
» 清华陆向谦教授家长课:创新时代精英快车道

一个令你着迷的主题!

查看演示 官网购买